走近人民法庭(50)| 殷祖法庭:“三力推動 三點連線” 守護紅色土地 服務振興發展
殷祖法庭位于大冶“古建之鄉”,轄殷祖、劉仁八兩鎮,人口9萬余人,總面積233.15平方公里,轄區溝壑縱橫、地廣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境內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有大冶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三軍團建軍紀念館等,四周大山環繞,因盛產桃、李等果品,又名“果城里”,是大冶重要的綠色屏障。
殷祖法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和吳遠瑞“挎包辦案精神”,圍繞轄區建設“古建小鎮、生態新城”等中心工作,著力打造“紅+綠?生態旅游法庭”,服務鄉村振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守護紅色土地和山區生態環境。近三年年均收案數近300件,結收比95%以上,調撤率75%,無超審限案件、無錯誤性發改案件、無信訪投訴。202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為全國法院先進集體。
傳承紅色基因守護紅色土地
以黨建為引擎,開展項目“主題+”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凝聚紅色動能,保護紅色旅游,守護紅色土地。
“紅色動力+”
用紅色文化滋養初心使命,唱響司法為民主旋律,開展“月光夜談”、全景式“紅色教育”活動23場次。傳承大冶縣蘇維埃裁判部革命精神,創新“紅色互動”解紛模式,用紅色“正能量場”解糾紛、促和諧。構建紅色旅游糾紛“1+N”調解模式,聯合政法、綜治、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力量,為紅色旅游的長足發展保駕護航。
“先進動力+”
發揚“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法院模范”吳遠瑞的“山區挎包辦案”精神,創新推出“走、訪、問、調、審”5字訣,即走田間地頭、訪民情民意、問群眾訴求、調疑難案件、審典型案例,并在邊遠鄉村設立巡回審判點8處,開展巡回審判20場次,讓“高堂之上”的法院庭審“飛入尋常百姓家”,取得“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文化動力+”
凝聚為民動力,開展“書香法院”、法治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動力+”活動23場次。“書香法苑?奇葩談”第二季將讀書分享活動開到了殷祖鎮南山頭、大冶“劉胡蘭”郭亮遺容面前。創新開展“星星‘典’燈”法治夜課進鄉村活動,用法治文化“典”亮鄉村“夜生活”,活動短視頻被央視客戶端推出。在白茶、水果采摘、成熟時節,走進景區、田間地頭開展法治宣傳12場次。
服務鄉村振興護航綠色發展
守護山區“高顏值”的自然環境,服務綠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水平轉化。
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白茶、水果種植及龍鳳山莊等農家莊園發展建言獻策,協助解決生態產業規劃、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30多個。開展送策上門、服務上門20余次,為農業發展、農民權益、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護。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白茶、水果種植及龍鳳山莊等農家莊園發展建言獻策,協助解決生態產業規劃、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30多個。開展送策上門、服務上門20余次,為農業發展、農民權益、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護。
推動“和諧”法治升級
引入行業協會調解,妥善調處園林古建、土地流轉承包、林業承包合同、竹木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在保護農村農民合法權益和保障企業正常經營之間,尋找最佳司法平衡點,以調解、撤訴方式結案,將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為鄉村振興深耕厚植和諧友善的法治土壤,及時化解園林古建、土地流轉、林業等矛盾糾紛150余起。
推動“三農”權益保護
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一對一”對接,按“一人一企”“一村一案”要求設立“通村法官”,針對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生產資料購置、破壞生態資源等問題提供“點對點”服務,大力推進“三農”問題解決。“背靠背”“點對點”、線上快調、鄉賢幫調等調解經驗在《人民法院報》推廣。
源頭化解糾紛融入基層治理
構建全覆蓋、全方位“三點連線”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消弭在源頭。
多元解紛“對接點”
在鎮綜治中心設立訴調對接工作室,凝聚政法、綜治、派出所、司法所力量,邀請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賢能人參與,通過座談研討、適時會商、聯防聯動等方式化解糾紛。疫情期間率先通過“云間”庭審系統在線審理跨省承包合同糾紛一案。今年來,共有50余名調解員參與社區治理300余次。
訴調對接“聯絡點”
在學校、企業及偏遠村莊設立訴調對接聯絡點,促進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對于未經調解的案件,發揮黨員、干部熟悉社情民意、群眾工作能力強的優勢,引導至各所在村附近的訴調對接“聯絡點”、巡回審判點進行就地調處,實現“糾紛從哪里來,調解回哪里去”。
源頭治理“分流點
對矛盾糾紛進行精準引導分流,分別設立“旅游糾紛調解室”“果農糾紛調解室”“涉企糾紛調解室”。特邀制種專家參與調解,推動涉種糾紛多元化解。邀請企業、果商等代表,聚焦旅游、土地租賃、勞務合同等常見糾紛,努力將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