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浪潮中的“武漢智慧”
——武漢法院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紀實
今年1月15日,湖北省武漢市兩級法院啟動為期兩年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工作開展以來,武漢法院主動強化組織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堅持依法創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將繁簡分流改革、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兩項工作融合,全力保障試點工作積極穩妥規范有序推進,為改革貢獻“武漢智慧”。
“智庫”護航 一體推進
接到任務后,武漢市兩級法院黨組高度重視,年初均成立以院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確保改革試點各項任務統一部署、聞令而動、一體推進;選拔抽調青年調研骨干、資深法官建立調研團隊,聘請知名法學教授擔任專家指導,進行實踐總結和理論研究,為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2月至5月,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采用“線下聯席會議+線上微信工作群”工作模式,建立“雙月”例會制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改革試點方案和實施辦法,制定優化司法確認程序等五項實施細則、12種訴訟文書樣式,將五方面改革任務分解成33項考核指標,搭建起試點工作主體框架。
同時,武漢法院邊改革邊總結邊探索,編印《民訴改革動態》19期,每月通報工作進展,向改革進度暫時落后的法院院長寄送督辦函,在全市法院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改革熱潮。
巧用“減法” 提質增效
“適用獨任制審理案件,對我們二審法官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武漢中院立案一庭法官李鋼介紹,“5月初,疫情剛好轉,庭里就對二審獨任法官進行業務培訓及專業指導,我個人第一批適用獨任制審理的60起案件平均結案時間為13個工作日,這在改革之前是很難完成的。”
從普通程序的90天到繁簡分流后的30天,再到獨任法官平均審結期限20天(包括一、二審),武漢法院初步實現了“簡案快審,繁案精審”的改革宗旨。
為最大限度釋放繁簡分流機制效能,漢陽區人民法院編織“四層分流網”,將繁簡分流理念從全院工作部署、部門分工有效延伸至法官辦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以“要素式審判”為抓手,要求當事人在開庭前填寫《要素式信息表》,法官能在短時間內對爭議關鍵信息了然于心……
釋放“紅利” 惠及群眾
不會寫訴狀、程序太麻煩、訴訟成本高,怎么辦?武漢法院著眼于群眾的“煩心事”和“難辦事”,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務。
今年6月,武漢中院新訴訟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在這里,你可以當個“甩手掌柜”:找窗口,3D視頻精準導航;查案卷,自助機“刷臉”查閱,掃二維碼下載、打印;寫訴狀,自助機上有電子模版供你“喊話”填寫;想立案,導訴員可幫你自助生成;不想排隊,可以通過各窗口實量人流量監控,避峰辦事。通過線上線下建設,新服務中心實現全域訴訟服務。
此外,為讓高效率、低成本的解紛新模式——“小額訴訟”深入人心,試點工作伊始,武漢中院即在全市基層法院重點部署“小額訴訟助理員”制度,從熟悉法律知識、溝通能力強和富有責任心的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中擇優選任“小額訴訟助理員”,承擔推廣、釋明、引導“小額訴訟”的任務。目前,該崗位設置已延伸到多個人民法庭,讓更多基層群眾了解、享受改革“紅利”。
多元解紛 特色紛呈
武漢中院將工會、律協、商事調解組織、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及退休法官、律師、心理咨詢師納入調解組織(員)名錄,加強管理、培訓,“金牌調解”作用逐漸顯現。今年5月,武漢中院邀請知名律師擔任特邀調解員,搭建在線調解室,立案前一次性化解12件侵害商標專利權糾紛,被告當場轉賬支付賠償金,為消除糾紛“后患”,經申請,其中3案免費轉司法確認,武漢中院由此在全國中級法院中較早實現司法確認“零突破”。
蔡甸區人民法院主動作為,在區交警大隊設立“道交巡回法庭”,將司法力量融入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構建訴前調解、快速立案、現場受理、就地開庭一站式訴調速裁機制,打造交通事故糾紛處理的“高速通道”;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依托“產業經濟巡回法庭”,積極開展訴前、訴中委托調解。開啟復工復產案件綠色通道,幫助武漢、福建、廣東等多地企業化解債務危機近億元。
截至今年9月30日,武漢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司法確認案件1563件,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為17.14%,簡易程序適用率為61.79%,一、二審獨任制適用率分別為82.17%、12.1%,在線立案25087件,適用率為21%,在線庭審率為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