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許法初心在 砥礪前行致青春
“莊重肅穆的法袍、熠熠生輝的法徽、鏗鏘有力的法槌是我一生的摯愛,成為一名主持正義的人民法官,是我最大的人生夢想。”黃玉成對記者說。
今年40歲的黃玉成,2010年12月通過公務員招錄進入荊州市荊州區人民法院工作,歷任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彌市人民法庭副庭長,現任荊州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湖北省首批入額法官。在2017年3月被查出患胃癌之前,一直在審判一線工作,連續三年被評為全院優秀干警,2014年榮獲荊州區“十佳政法干警”稱號,多篇學術論文獲得省級以上表彰。
多年自學成就法官夢
黃玉成并不是學習法律出身,懷著對法官職業的真誠向往,2003年,“半路出家”的黃玉成通過自學考試取得法律本科文憑,2008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2009年取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歷,2010年通過公務員招考進入荊州市荊州區人民法院工作,他用近十年的堅韌和付出,終于敲開了實現法律夢想的大門。
然而這條路卻并不平坦,在荊州區法院工作的六年多時間里,他經歷過初次庭審記錄時聽不懂荊州方言的焦急,文書送達時當事人拒絕簽收的失落,裁判文書擬稿被要求反復修改時的挫敗。面對這些挫折,黃玉成沒有退縮放棄,而是選擇迎難而上:跟著老法官學習辦案實踐經驗,先是“依葫蘆畫瓢”,然后悟出其中的門道;比對著優秀法律文書,記摘要、寫心得;白天開庭、送達、接待當事人,晚上加班撰寫文書、鉆研業務。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這個以院為家的年輕人,專注于辦結每一起案件、解決每一個矛盾,不知疲倦、樂在其中。巨大的審判壓力讓他迅速成長,嚴謹認真的敬業精神使他的法官之路越走越寬。
黃玉成對所辦理的案件,不論當事人身份,不論訴訟標的大小和案情難易程度,都一絲不茍,從不懈怠,始終把做公道法官、辦公正案件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如今的他,駕馭庭審不慌亂、調解案件不緊張、文書撰寫不迷茫、講座調研不犯難。他所承辦的800余起案件,質量優、效率高、群眾滿意,贏得了全院干警和廣大群眾的贊譽。
勇擔重任成為糾紛解碼能手
在取得成績以后,黃玉成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繼續在審判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上深耕細作。幾年下來,他的法律功底更加扎實,審判業務愈發精湛,圓滿地審結了一批法律關系復雜、社會矛盾激烈的疑難案件。
2017年2月16日,荊州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涉及45名被告的勞動爭議糾紛案件。該案系用人單位因政策性關停并轉、未足額支付社保費用而引發的群體性職工維權案件,涉及職工權益保障、用人單位可持續性發展、地方穩定大局等諸多難題。作為案件的審判長,黃玉成在庭審前組織合議庭三次集中審閱卷宗材料,擬定庭審提綱,分析案件爭點,充分做好庭審預案。庭審中,合議庭仔細聽取雙方的事實陳述,高效組織舉證質證,逐步推進法庭調查,適時引導雙方圍繞爭議焦點辯論,并及時制止當事人不當情緒性表達,確保庭審始終圍繞案件事實、證據采信和法律適用有序推進。整個庭審程序規范、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節奏流暢、井然有序,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日常辦案之余,他認真梳理、深入探討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將感悟和思考撰而成文,《類型化民商事一審裁判方法初探》、《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文化權的防范與救濟》、《場景還原法:民事一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初探》等一篇篇學術論文在各種學術研討會、論壇征文中屢屢有所斬獲。
他牢記肩上的司法使命與法律職責,多次出鏡法制欄目《法庭內外》,通過案例講述,向市民普及法律知識;被聘為中小學法制副校長的他,結合辦案經歷以及中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開展預防犯罪、加強自身防護的法治教育講座;年年堅持深入社區,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司法服務。
堅強樂觀譜寫不凡生命樂章
2016年10月以來,黃玉成總感覺身體不適,去多家醫院檢查未果。2017年3月22日,他突覺疼痛難忍,于是向領導請假,準備在結束當天的庭審后去醫院就診。在領導“馬上去醫院”的強令下,他才戀戀不舍地放下手頭的工作,去醫院就診,被確診為胃癌。這一結果猶如晴天霹靂,震驚了所有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黃玉成反而安慰擔心他的同事:“別看我現在待在醫院,這只是老天爺安排我中場休息。現在醫學水平這么發達,等我好了,還要坐在法庭上!”
從某種角度而言,黃玉成并不太走運,因為他正與病魔抗爭。但他卻又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做后盾,他的妻子理解他,“他原本是一個內向的人,在法院工作的這些年里,他的性格越來越開朗。是荊州區法院、是法官這個職業成就了他”。因為他沐浴在單位和同事濃濃的關愛中,在得知他的病情后,荊州區法院向全院干警發出捐款倡議,干警們積極響應、紛紛慷慨解囊,短短幾天就募集了2萬余元的愛心捐款,還有不少同事自發地去醫院探望他,送去安慰和鼓勵。在醫院的日子里,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手頭未結的案子,他把列著密密提綱的紙張交給前來看望他的領導,“這是我對案件處理的一些想法,交給接手的同志,給他一些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