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理一案 教育一村
近日,宜城法院在王集鎮襄江村巡回審判一起八旬老太起訴四個子女贍養糾紛案件,周邊鄰居、老人、鎮村干部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百余人參與了旁聽。
原告楊老太共生育四個子女(二子二女),四個子女相繼結婚后,楊老太便與老伴獨自生活。2001年,老伴去世,留下楊老太一人生活,因失去勞動能力,又無經濟來源,要求四子女給付贍養費,但子女們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導致糾紛發生。
為了盡快解決楊老太的贍養問題,讓老人不再為生活所操勞,從而安度晚年,宜城法院接到案件后決定特事特辦,承辦法官陳萬里一方面及時聯系四名子女,了解具體情況,找出他們不主動贍養老人的癥結;另一方面聯系司法局對老人實行法律援助,同時決定就在老人居住村進行巡回就地審理。不僅能方便老太參加訴訟,有效依法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更能起到震懾作用。
7月16日上午9時,楊老太的二女兒正從外地往回趕,經電話聯系不能準時到庭。于是,法庭按照程序準時開庭。門前的審理,讓楊老太的四個子女有失臉面,庭上明顯坐不住。但由于楊老太與次子之間積怨較深,庭上調解未能成功,主審法官果斷宣布休庭。
休庭后,分管副院長張華友、主審法官與庭內另一名工作人員兵分三路,分別找到出庭的三名子女做工作,經過一個小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楊老太的次子表示同意調解,同時也道出了多年的積怨,就是楊老太對待自己不公平,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為其分憂,自留地只讓哥哥種,厚此薄彼的現象太重,連村干部和左鄰右舍都為其打抱不平。主審法官現場對楊老太進行了教育,教育其以后待人處事一定要公平,免得讓子女產生怨氣。同時,其他子女也均同意調解。
通過在村組巡回審理贍養糾紛案件,能讓更多的子女明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盡孝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能讓老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家長對待子女也應一樣公平,否則會釀成以上楊老太的結局。通過以案釋法方式,能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村的社會效果,讓敬老養老成為社會風尚,讓老年人在尊老敬老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讓公平彰顯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