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大家談③ | 共建法治和諧 同繪幸福底色 締造美好生活新畫卷
近年來,武漢市蔡甸區法院著力打造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努力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堅持黨建引領,以“天下大同”的胸懷參與“美美與共”事業的締造。
堅持黨建把航向,增強履職力。把“共同締造”作為一把手工程抓牢抓實,以“基礎設施規范化、開庭辦案科技化、訴訟服務便民化、文化建設特色化、駐庭生活庭院化”為目標,在武漢中院指導支持下,穩步推進法庭基礎設施建設和“一庭一品”“一庭一策”品牌創建工作。
堅持黨建帶隊建,提高內驅力。把人民法庭作為培養青年干警成長的搖籃,4個法庭現有干警29人,平均年齡34歲,其中3名庭長為“80后”法學碩士,實現一審一助一書一輔配置;通過開展“知音法官講堂”青年干警沙龍等活動,增強干警參與“共同締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黨建促服務,強化行動力。把“共同締造”與“政法先鋒進村灣”等實踐活動深度融合,選派法庭庭長擔任先鋒隊長,常態化開展黨員干警下沉志愿服務活動。聯合駐村工作隊,加入“紅色鄉村法律服務團”,認真傾聽群眾心聲、主動了解群眾訴求,解決人民群眾在司法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10個。
積極完善多元解紛體系建設,凝聚多方力量,演繹“和諧共生”協奏曲。
構建“三進”共治體系。4個人民法庭與轄區街道、村委會、司法所等建立對接關系,目前已有25個基層治理單位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將調解平臺打造成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訴前委派調解化解成功率達76.32%。
深化“一庭兩所+N”建設。與轄區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在街鄉綜治辦設立5個巡回審判點,在產業園區、旅游景區設立法官工作室、法治工作站各1個,吸納110余名村“兩委”、老黨員等參加調解隊伍,不斷擴大N的自變量,近2年妥善化解涉群體性糾紛案件9批800余人,妥善處理涉及27個村歷史遺留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案件56件。
推進“三聯”協同。與基層解紛力量協同打造風險聯排、力量聯動、糾紛聯調“三聯”方案,建立起前期研判、中期協同、后期聯防全流程治理模式,與65個村建立聯系工作機制,向相關部門發出風險預警4次,切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
堅持以“小法庭”發揮“大作用”,扎根基層,助力發展,努力在奔赴中擔當作為。
當好法治參謀,維護地方和諧穩定。人民法庭庭長定期列席街道黨委會,積極參與地方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先后為侏儒、永安等農村“三資”管理,“318國道”改擴建、沉湖國際濕地“退養還濕”等工作提供意見建議,為轄區社會穩定貢獻法治力量。
巧用司法建議,護航企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司法裁判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通過走訪鄉鎮涉農企業、參加聯席會議等方式,為涉農企業提供法治體檢、對癥開方、優化建議等全方位司法服務,針對矛盾特點及時發出司法建議22條,助力鄉村振興和轄區經濟發展。
依托議事平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進駐村莊法律服務工作室、人民調解室,利用“圓桌會”“法治夜校”等形式,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精準開展防范問題種子農藥、“職業打假人”索賠等專題行動,幫助規范村規民約,回應群眾訴求。
堅持創新普法方式,全面開展法治宣傳,努力讓人民群眾目之所及皆有法。
推行“點單式”普法。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和群眾司法需求,以“你需要什么法律知識,我們精準派送授課內容”為原則,編制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普法活動“菜單”,開展“法律六進”活動74次,讓法治力量融入基層治理,提高人民群眾的見法率。
拓展“立體式”普法。以“微光成炬”法治夜校活動為依托,聯合社區、婦聯、司法所等基層自治組織,在轄區4個街鄉11個村以及工業園區、學校、旅游景區等,開展法治夜校活動15場次,把普法課堂搬到群眾身邊,為群眾科普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問題,不斷擴大普法面。
深化“嵌入式”普法。選取鄰里糾紛、土地流轉糾紛等具有教育示范效應的典型案件,開展巡回審判54次,引導轄區群眾樹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觀念,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提高人民群眾知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