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強則湖北強,民企興則湖北興!這艘“擱淺巨輪”再度起航!
編者按
爐火重燃,鐵水奔涌。一座沉寂已久的高爐,在法治與市場的雙重賦能下,終于迎來涅槃重生。
民企強則湖北強,民企興則湖北興。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央、省委的明確要求,更是司法機關的重要職責。湖北省法院以“容錯、護幼、審慎”“謙抑、善意、文明”司法理念為指引,將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融入司法辦案全過程。
大冶法院主動作為,通過“府院聯動”凝聚28個部門合力,以“執破融合”破解產權與土地困局,成功讓旺成公司“擱淺巨輪”再度啟航。此舉不僅保障了402個家庭的生計,更讓斷裂的產業鏈重煥生機。
司法不僅裁斷了是非,更修復了生態,傳遞出護航民營經濟的堅定溫度。
立秋過后,暑熱未消,湖北省大冶市靈成工業園內,鋼鐵骨架在烈日炙烤下泛著金屬冷光,高大爐體裹挾熱流直沖云霄。大冶旺成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成公司)高爐前,赤紅的鐵水如熔巖般奔涌而出,濺起的火星炸開璀璨的光斑——這條剛打通的“鐵水動脈”,正以1500℃的高溫重新焊接起斷裂的產業鏈。
“三年了,沒想到廠子還能活過來。”工人們歡呼雀躍。這簇重燃的爐火,不僅點燃了這座工業城市轉型的希望,更折射出一場歷時26個月的司法突圍——從職工、債權人圍堵法庭的絕境,到28個部門聯動的破局,這座曾負債7.2億元、核心資產“懸空”的企業,竟在“府院聯動”的合力托舉下“蝶變騰飛”。
“百強企業”高爐熄火
大冶,這座有著三千年冶煉史的鋼鐵城市,大小企業如星火散布,而旺成公司——這家曾躋身黃石制造業百強榜的金屬鑄造業,卻成了時代齒輪下一枚生銹的鉚釘。
斑駁的銹跡如皮膚病般在高爐表面蔓延,墻體涂料成片剝落,裸露的鋼架結構逐漸腐爛……這座年產40萬噸鐵水的“園區心臟”自2022年10月徹底冷卻后,廠區逐漸淪為“工業廢墟”,成為城市景觀中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
“這爐子,當年可是咱們的命根子啊。”老工人趙某摩挲著冰涼的爐壁,指尖沾滿紅褐色的鐵銹。他想起三年前爐火正旺時,鐵水奔涌如熔巖,映得整個車間通紅。如今,只剩下冷寂和衰敗。
旺成公司是黃石市經濟增長點項目、大冶市十大工業振興項目,成立于2016年,主營金屬新材料研發、汽車零部件加工及金屬鑄造等業務,總占地面積350畝,擁有300立方米鑄造高爐及燒結車間、噴煤車間、鑄鐵車間、汽輪發電站等資產。由于資金鏈斷裂和經營管理不善,企業被迫停產,402名職工被迫離崗,公司負債總額達7.2億余元。
“工資拖了幾年,養老保險也斷了,現在連廠子都要沒了……”車間主任劉某蹲在廠門口,狠狠吸了口煙,煙灰簌簌落下。
更為棘手的是,其賴以生存的核心資產——土地、高爐、廠房,均處于租賃狀態,自身名下幾乎“一無所有”,且高爐尚欠租金5000萬元。職工、債權人怨聲不斷,紛紛上訪,矛盾一觸即發。
“還錢!還錢!”一群債權人堵在廠區門口,揮舞著欠條,聲嘶力竭。
是破產清算還是重整?清算意味著數百名職工失業、債權人損失慘重,更關鍵的是產業鏈斷裂。旺成公司的高爐日產1200噸鐵水,可以支撐6—10個下游企業,對園區發展至關重要,且旺成公司具備金屬材料鑄造、鍛造等成型加工能力,擁有一批掌握冶煉技術的專業人員,雖陷入困境,但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不能倒,絕不能倒!”大冶法院破產審判團隊負責人郭剛翻看著厚厚的案卷,眉頭緊鎖。他清楚,一旦清算,402個家庭將陷入絕境,整個產業鏈也會遭受重創。
2023年5月,為挽救困境企業,面對“無產可破”的絕境,大冶法院依法裁定受理旺成公司破產重整案,采取“競爭+搖號”方式選定聯合管理人進駐公司,并召開第一次債權人會議。
“經審計評估,旺成公司自有資產價值約3000萬元,均附著于租賃的鑄造高爐系統,若無鑄造高爐為主體,其資產無實際使用價值。”破產審判團隊負責人郭剛站在會議桌前,聲音沉穩卻透著壓力,“如破產清算,402名職工的權益無法保障,債權人能兌現的權益為零。”
臺下頓時炸開了鍋。“那我們投進去的錢就打水漂了?”許多債權人猛地站起來,臉色鐵青。
“該案涉及138名債權人的普通債權及職工工資、養老保險、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等,是近年來大冶涉金額最大、最為復雜的民營企業破產重整案件,是擺在法院面前只能打贏、不能打輸的戰役!”大冶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鄭青目光如炬,“既要通過重整化解7.2億債務風險,保住402個職工家庭。更要讓園區產業鏈重獲鐵水供給,絕不能因企業倒下拖垮整個產業生態!”
會議室里鴉雀無聲。每個人心里都清楚,這不僅僅是一場商業博弈,更是一場關乎數百個家庭和整個城市工業命運的生死抉擇。
“府院聯動”蓄勢破繭
“若能招募投資人注入資金,旺成公司將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保障職工和債權人利益。”大冶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黃開文在聯席會議上強調。
然而,旺成公司重整面臨7.2億資金缺口,各方利益錯綜復雜。如何破解高爐權屬、土地使用權問題?如何招募投資人?這些難題都成了重整“攔路虎”。
“我們注意到翊通公司就在隔壁園區,如果能促成合作,每年能省下4000-5000萬成本。”郭剛立即提供線索。
然而,設備老化、產權不清、政策壁壘等問題讓翊通公司望而卻步。且重整欠付的租金變為優先債權,將擠占償債資金,導致職工債權等無法受償。投資人需承擔高額租金,翊通公司不愿意投資,重整工作陷入僵局。
為破解重整困局,大冶法院啟動破產重整“府院聯動”機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破產重整工作專班,由市委辦、市政府辦、市委政法委等28家部門單位通力協作,幫助旺成公司盤活重生。
一場府院聯動的“破冰行動”就此展開。
為了找到合適的投資人,市重整工作專班人員、相關成員單位和靈鄉鎮相關負責人足跡踏遍貴州、深圳、廣東、重慶、山西等地,與眾多潛在投資人艱難談判,然而,高爐經營的專業門檻和復雜的資產狀況讓許多企業主知難而退,價格也難以達成一致,一時間旺成公司成了“燙手山芋”。
“要推動重整取得突破,必須先解決高爐權屬和土地使用權這兩大核心問題。特別是若能促成高爐租金調整,將為后續工作打開突破口。”然而高爐出租方不同意調整,堅持要求每年1700萬元的固定租金且必須全額付清前期欠款5000萬元,導致投資人運營成本過高、回報率極低。
同時,350畝經營場地的租賃僵局讓重整工作降至冰點——出租方拒絕簽訂新的租賃合同,導致35千伏高壓線路改造、新增設備等必要審批因缺乏土地使用權證明而無法推進,復產所需的能源保障被徹底切斷。重整工作再度陷入僵局。
正一籌莫展之際,事情出現了轉機。審判團隊經多方調查了解到,2024年4月高爐出租人將高爐抵押給某銀行進行貸款,由旺成公司擔保,后因未履行還款義務,銀行起訴高爐出租人和擔保方旺成公司,法院依法查封了高爐。
“何不收購高爐?這樣既解決了產權歸屬問題,又解決了投資人顧慮。”面對這一契機,郭剛大膽提出“執破融合”的構想。審判團隊和管理人隨即與翊通公司開展第四輪談判,確認其愿意在合理價格下通過司法拍賣收購高爐。
然而,這一過程也充滿不確定性:銀行可能不申請強制執行、拍賣可能被其他競買人高價競得、出租人也可能籌錢保住高爐。為此,一行人再次與旺成公司談判,詳細分析拍賣流程風險、競價策略和后續經營方案,并承諾提供政策支持,最終堅定了投資人信心。
好在事情都在按預想的方向發展。2024年8月,法院判決高爐出租人償還貸款本息1億元,旺成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判決生效后,因高爐出租人未履行義務,銀行申請強制執行。
2025年4月16日,經過兩輪拍賣(首輪因價格過高流拍),翊通公司關聯公司最終成功競得高爐,依法取得了高爐產權。
在土地所屬權方面,市專班人員歷經多輪艱苦談判,最終為翊通公司爭取到了一份寶貴的10年期土地使用權租賃協議,為重整掃清了關鍵障礙。
“技改升級”鑄鏈騰飛
2025年7月,大冶法院召開第二次債權人會議,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裁定批準旺成公司重整計劃草案。
根據重整計劃,翊通公司出資3000萬收購旺成資產,用于安置職工,另拿出2200萬償債資金,有效解決債權清償問題。
成為正式投資人后,翊通公司投入2億元資金進行全面技改升級。包括新增余壓余熱發電,利用高爐所產出的煤氣壓差和富余煤氣發電,一年發電量達6000萬度,節約電費約3000萬元。
燒結產能技改提升,將48平方米燒結機升級擴容至75平方米,并創新引入煙氣循環技術,實現增產不增污。制氧技改提升,保障高爐高效運行。
煥新后的旺成公司與翊通公司合二為一,總占地面積達500畝,固定資產投入8億元,是生產高品質離心球墨鑄鐵管的優質企業。
技改升級項目投產后,這座高爐年產出40萬噸優質鐵水,通過翊通公司自主研發的短流程工藝,可直接轉化為高端球墨鑄鐵管,相比傳統流程降低能耗18%,是踐行“雙碳”戰略的生動實踐。
據悉,該項目預計年產值20億元,將成為靈鄉鎮域經濟新引擎。產業鏈條全面激活,項目的投產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聯動,形成鑄造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該項目計劃新招收員工1000人左右,這些崗位將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破產審判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旺成公司重整計劃獲批后,市政府迅速出臺專項政策,協調電力部門完成35千伏線路改造,確保復產能源供應。
同時聯動自然資源局、經信局等部門,打通政策壁壘。各部門通力合作,依法辦理財產移交手續,完成股權變更登記及信用修復,解除銀行抵押登記,動態跟蹤職工安置、稅費優惠等事項,為旺成公司蝶變重生提供制度保障。
7月29日,旺成公司舉行高爐技改升級項目點火投產儀式。
爐火熊熊,映照著工人們堅毅的臉龐。在這重燃的火焰背后,是28個部門的通力協作,是大冶法院“府院聯動”破解企業困局的生動實踐,更是大冶干部擔當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真實寫照。
爐火不息,法治長明——這座高爐的涅槃,正為這座千年礦冶之城向綠色智造新城的轉型升級寫下精彩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