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專家咨詢委委員秦前紅:制度創新與發展愿景
編者按
湖北省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專注法治研究與實踐,持續關注湖北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秦教授圍繞我省司法實踐中制約營商環境優化的瓶頸問題,提出咨詢建議。
本期特刊發秦教授的研究成果,以饗讀者。同時,誠摯邀請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各位專家積極建言獻策,共同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注入法治動能!
教育部重大人才項目特聘教授,現為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評論》主編,武漢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憲法與法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行政檢察研究基地·武漢大學行政檢察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關于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司法定位
第一重角色是市場秩序的法治保障。重點突破金融借款、股權糾紛、知識產權等涉企案件的審理甄別。
第二重角色是企業權益的衡平樞紐。通過精準適用《民法典》《公司法》《公平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在各類案件中合理平衡各方利益。
第三重角色是制度供給的創新引擎。通過司法建議、專題調研報告等形式,向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反饋市場監管漏洞,推動建立知識產權侵權的懲罰性賠償、企業信用修復等制度創新。
關于提升涉企案件審判質效的重要環節
一是暢通涉企案件全流程的“綠色通道”。
二是深化繁簡分流的改革,提升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
三是規范審判時限的管理,對案件審理執行期限變更嚴格審核程序。
四是縮短司法委托中介的時間。
五是健全協同聯動執行工作機制,加強與行政機關信息查控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關于提升市場主體法治體驗的制度創新
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是湖北省法院的一個重要創舉,建議將這一制度規范化、統一化,強化審判流程的監督。
信用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為了凈化經濟環境,對企業進行信用懲戒之后,也要考慮對其信用進行修復。
關于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發展愿景
針對平臺經濟、數字貿易、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及時出臺司法裁判指引。
著重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打擊制假售假、假冒注冊商標等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做好提前介入、引導偵查、追贓挽損等工作。
通過這些努力,法院將不僅是糾紛解決的“終點站”,更成為營商環境的“優化器”和經濟發展的“護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