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擔道義 鐵血求公正
2004年度全省法院系統優秀女法官周海燕(圖片由作者提供)
周海燕,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一位33歲的共產黨員,法律碩士,在十年的審判生涯中,她努力克服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公正高效地審理了近千件訴訟案件,被當事人譽為“專家法官”、“貼心法官”。2005年,她被省高院、省婦聯授予全省模范法官、“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
她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墻
雖然是一位女法官,可她從選擇法官職業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做一名唯法獨尊、為民申冤的“女包公”。她說,如果沒有懲惡揚善的勇氣,就不要選擇法官職業;如果面對困難和挑戰,畏思不前,那肯定會辱沒法官的使命;如果法官是財迷轉向,搞權錢交易,下場肯定可悲。 在審理蘇某與宋某公司分立協議糾紛一案時,一審支持了宋的請求,后蘇申請再審,結果維持原判,蘇又上訴至中院,周海燕同志剛一接手此案,宋就托人請吃,被其婉言謝絕。宋某說:“我不相信法律,還會找關系來替我說情的?!彼恍φf:“你找人也沒用,我會對案件事實負責到底,在這里,就是法不容情。”庭審后的一天,快下班了,蘇來到她的辦公室,遞給她一個信封,說“一點小意思,請周法官多多關照”。她讓蘇某收回,說“金錢不能讓我不依法辦事,送錢是對我人格的褻瀆”。 紀某在與市地材公司房地產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二審勝訴后,地材公司女職工們打著白紙黑字的橫幅到法院申訴。那天她剛組織完當事人雙方聽證,見承辦此案的審判長被圍住,心想女同志間可能思想容易溝通,便走了過去。不料剛走過去就被拉進人群推得東倒西歪,隨著惡言穢語潑過來,瘦弱的她沒有退縮,她被推來搡去,仍因勢利導地做著女員工的工作。在她耐心的開導下,職工們解消了怨氣,表示要相信法院,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
在一起產品質量糾紛案中,原告在一審敗訴。上訴至中院后,其代理人就打電話找她,請她主審這個案件。原告律師說,自己的弟弟是她的校友,她丈夫又在外地工作,將來肯定會離開隨州,何必不做個順水人情呢?周義正詞嚴地告訴他,案子由庭長分配,即便案子到了自己手里,她也會重證據。律師連連搖頭,說她不近人情。
她是一處申訴冤屈的凈地
在公正處理各種訴訟案件的同時,周海燕同志對受到冤屈的當事人還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幫助。她認為,如果一名法官缺乏愛心,對弱勢人群和受害者冷若冰霜,決不能成為受民眾擁戴的法官。
張某與供電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二審宣判后,張不服,提出申訴。此案剛由立案庭移送審監庭,承辦此案的她便收到一封張的來信,強烈要求盡快再審。一周過去了,她收到張寄給她的六封信件??粗@厚厚一沓信,她決定優先審查此案。經審查,她認為該案在實體處理上確有問題,向分管領導匯報后迅速將此案轉入再審程序,并在一周內將中止執行裁定書和再審開庭傳票送達給當事人雙方。可張在接到開庭傳票的第二天就來到了中院,以進入再審程序太快,其兒媳不是該案的再審申請人,不應當列為當事人為由,要求審監庭回避對該案的審理。她向張耐心地解釋:快審快結才能體現公正與效率,其兒媳雖不是再審申請人,但她是原審的當事人,依法再審程序也應將其列為該案當事人。張又提出將此案分開審理,她多次與張交談,終于摸準了張的心思。張說其兒媳如果參加訴訟,會獨占死亡補償費。周海燕又與其兒媳傾心而談,兒媳主動將其放棄實體權利的意思寫成書面材料交到周海燕手中。可到了開庭的前一天,張又說他心臟不好,請求延期審理。就這樣反復了幾次。由于張的缺席,庭審未能如期進行。后來張打聽到周法官母親的住處,硬塞給她母親一百元,說不收下他就不離開,并說:“此案依法按撤訴處理,我不再申訴了?!敝軇裾f了好半天,張才將錢收回。
她是一位挫而彌堅的斗士
1995年,從中南民族大學畢業分配至原隨州市人民法院的她,因當時院內無住房,就暫住在離單位8里之遙的父母家。幾年來,她每天騎著單車上、下班,從未向單位反映過生活困難,中午在食堂吃過飯后就在辦公室待著,困了就伏在桌子上睡一會,陰晴寒暑,就這樣過了5個春秋。那時她從事民事審判工作,她所在庭是業務指導庭,除負責指導轄區內23個法庭案件審理外,還兼評查法庭案件工作,每年上萬件案卷堆積在辦公室。從接受、移送、登記到歸還給各法庭都只她一人負責。她體質瘦弱,血壓60-70Hg低血壓,2002年,院里組織青年志愿者獻血,她自愿獻血200毫升,獻完后她面色蒼白,庭長及分管副院長勸她回家休息,她仍堅持上班。她與丈夫兩地分居,孩子也由她照管,但由于工作忙,她只有把孩子放在父母家或是請人照管。
一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案件,被告人共有十一名,辯護律師有十四人,她一人擔任記錄,庭審整整進行了兩天,記錄用的材料紙就用去兩本。為保證案件快審快結,晚上還要加班,怎么辦呢?那段時間兩個庭就她一名女同志,僅四歲的小孩又在身邊,她本可以提出不加班,但她還是把小孩送到外婆家,那段時間她早出晚歸,早上上班時孩子還未醒,晚上回家時孩子已經睡著了,她多次聽到孩子在夢中叫著媽媽,時間長了,小孩只要一見到她就拉著不放,生怕一松手就見不著媽媽。
多年來,她往返奔波于隨州至武漢這條干線上,但她從沒有因此影響工作。一年一度的探親假她從未向單位提過,因公出差到武漢,她也沒有要求單位報銷一分錢的補貼。她說回到丈夫、孩子身邊已經很幸福了。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工作是精益求精,對生活卻很知足。
作者單位:隨州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