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勸榮院長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 2019年上半年工作暨開展公益訴訟情況
7月23日上午,省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游勸榮向十三屆省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關于2019年上半年工作暨開展公益訴訟情況的報告,匯報了全省法院今年以來工作取得的進展、成效,以及公益訴訟審判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我們在省委領導、省人大及常委會監督和最高法院指導下,在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發展理念,以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為工作主線,忠誠履職,擔當作為,勇于進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省法院受理各類案件565774件,結案351234件,同比分別增長16.65%和20.19%。”游勸榮院長說。
報告指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全省法院強化政治擔當,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嚴格依法辦案,做到不枉不縱,辦出鐵案,打出聲勢。一、二審已審結涉黑涉惡案件557件,一審判處五年以上重刑579人,移送涉黑涉惡和“保護傘”線索451條,發出司法建議139份。服務保障“三大攻堅戰”,妥善審理涉及民間借貸、金融債權等案件,運用司法手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強破產案件審判和運用重整重組、破產清算、債轉股等司法手段,為實現經濟轉型“騰籠換鳥”;出臺“十條意見”,加大對涉扶貧領域刑事案件的懲治力度。開展“規范執行年”活動,規范適用強制措施和懲戒機制,持續攻堅執行難,上半年執結各類案件98689件,執行到位金額373.97億元。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嚴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堅決打擊“搭便車”“傍名牌”等假冒偽劣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保護自主創新和企業品牌。堅持對民營企業予以平等保護,舉辦“優化營商環境”主題開放日活動,會同省工商聯出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十條措施”,為民營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大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矛盾糾紛化解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推動構建黨委領導、司法行政部門主導、法院積極參與的多元解紛平臺,全力支持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發展,完善與各類調解組織的對接機制,引導更多糾紛在訴訟外解決,更好的發揮和履行法院司法職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規范院、庭長對案件的監督管理職責,明確院庭長監管案件的范圍、方式和問責機制,研究制定加強對員額法官特別是中、基層法院院長的監督管理辦法,為審判權、審判管理權的正確行使提供制度保障。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嚴整肅紀律作風,結合王晨等違紀違法典型案件,在全省法院開展“以案為戒、正風肅紀”專題教育、“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活動,組織全體干警深入查擺突出問題,嚴格加強內部管理,努力重塑法院隊伍形象,以鐵的紀律打造過硬隊伍。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庭審、參加“法院開放日”等活動,對省人大、省政協交辦的21件建議提案以及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討論時提出的137條意見建議,第一時間研究,明確責任分工和辦理時限,強化工作督辦,主動接受人大及社會各界監督,
報告顯示,自2017年7月以來,全省法院認真履行公益訴訟審判職能,受理由檢察機關提起的各類公益訴訟案件281件,結案218件;受理由社會組織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4件,結案7件。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抓大保護”的重要指示和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出臺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實施辦法》,研究建立集中審理涉長江生態環境資源案件的工作機制,強化公益訴訟審判政策指引。依法支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堅持將恢復性司法理念貫穿審判工作始終,在嚴懲犯罪的同時,引導被告人通過承擔“補植復綠”“施放魚苗”等責任,實現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一判三贏”的效果,更好地發揮公益訴訟審判職能作用。在武漢、宜昌、十堰、漢江、海事五個中院及省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在其他法院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實行跨區劃集中管轄,不斷優化公益訴訟審判工作機制。先后有4起案件入選全國典型案例,5篇裁判文書在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優秀裁判文書評選活動中獲獎。加強部門聯動和區域協同,聯合長江委、長航局等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的意見,與有關法院共同簽署了“長江經濟帶11+1省市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形成公益訴訟審判工作合力。
游勸榮院長表示,下一步,全省法院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省委的工作要求,按照會議的審議意見,認真抓好審判執行、司法改革、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環境公益訴訟審判,努力完成好全年各項工作任務,為湖北高質量發展貢獻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