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巴東縣人民法院女法官陳世敏
2005年10月周末的一天,當巴東縣人民法院茶店子人民法庭庭長陳世敏獲悉自已被評為“全省人民法庭優秀法官”時,沒有表現出過分的欣喜,她從幾十公里外的法庭回到縣城的家中,凝視著那盆擺放在客廳的杜鵑花。
杜鵑花是前不久茶店子鎮“艾患區”的一位病人送給她的,當時那位患者流著淚說,“陳法官,您就是我家的恩人,您不僅徹底解決了我們的糾紛,還不嫌棄我們,喝我們的茶,坐我們的椅子,如何才能報答您啊?!?nbsp;
系著象征關愛“艾患者”紅絲帶的杜鵑花開得正艷,而那位患者的生命卻在前幾天暗然凋謝。想到這里,淚水就不由自主地浸濕了陳世敏的眼框,她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情感的珍重。
十余年的法官生涯,鑄就了陳世敏捍衛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秉性;十余年充滿愛纏繞愛的生活,也讓陳世敏這位女性法官的內心不失感性。她珍惜自已,也尊重他人;她在法律的范疇內執法如山,在生活的天空里卻溫情細膩;她欣賞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身影,同時也盡量體味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內心;她從不停歇人生前行的腳步,也不忘向身邊的人們伸出熱情的雙手。熟悉陳世敏的人都說,她是在用愛書寫人生。
熱愛這份工作,是因為法庭的莊嚴和神圣
時光追溯至陳世敏的大學時的課堂。明媚的陽光從窗口照射進來,沐浴著陳世敏求知的心靈,也激發了教授講課的狀態,他講法律起源史,講法律的終極效力,講法庭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講法槌是懲惡揚善的利劍。這些激情飛揚又理性精辟的語言深深地嵌入了陳世敏的心靈。
1992年,大學畢業的陳世敏被分配至巴東縣人民法院野三關法庭工作。野三關雖然是一個處在深山腹地的小集鎮,但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它的開放和熱鬧一直名聞遐爾。那時,剛任書記員的陳世敏跟隨老法官出去辦案,屢屢見到街頭的治安秩序比較混亂,更有甚者,一些路過野三關的外地商人常常受到本地的一些地痞的盤剝和敲詐。一時,外地的好多商販都不敢來野三關了,他們紛紛無奈地說,“野三關太野,以后誰還敢來啊。”
目睹這種情形,陳世敏內心充滿了憤怒,她想這種丑惡的社會現象無疑阻礙了野三關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要求相去甚遠。那年7月,縣委政法委組織了公、檢、法、司聯合參與的針對野三關治安混亂的一次集中“嚴打”,一批邪惡分子終于落入了法網。
對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的審理進入了司法程序,陳世敏進入了案件組。她日以繼夜地對每個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進行排查,為案件審判作出了最充分的準備。對這些犯罪嫌疑人的宣判時刻終于到來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猖獗的不法分子終于在法律面前認罪伏法。那一刻,陳世敏內心被喜悅充斥了,自已是法律的執行者,是公平和正義的捍衛者,多么光榮和神圣的職業啊。
1996年,已是助審員的陳世敏接手了一件離婚案。隨著案件審理的不斷深入,陳世敏發現這起結婚不到一年就起訴的離婚案件其實并不復雜,但卻十分特殊。男女雙方經人介紹相識戀愛,但在雙方認識不幾天,男方便非禮了女方,由于受傳統的貞潔觀的影響,女方選擇和男方結婚。但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終于難以為繼。見到案件當事人滯呆的目光,陳世敏仿佛看見當時那位女孩身體和心靈永遠無法彌合的傷口。
案子也很快辦結了,陳世敏判決準予雙方離婚。但陳世敏并沒有一判了之,而是象大姐一樣的關愛這位女性,讓他從不幸的泥潭中走出來。
陳世敏在忠于法律,執行法律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亮點,用自已無私奉獻和驕人的審判工作業績,譜寫了一名人民法官的精神世界。在巴東縣人民法院,陳世敏先后任書記員、助審員、民一庭副庭長、民二庭副庭長,她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干得十分漂亮,因而她也得到了當之無愧的許多榮譽:連年被縣院評為先進工作者,數次被評為優秀法官,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三八紅旗手”、“優秀女職工”、“青年崗位能手”,2004年,被州中級人民法院評為“全州五佳人民法庭庭長”。
這些榮譽似一個個花環,把年輕的女法官陳世敏打扮得十分漂亮,她燦爛的笑容每天綻放在臉上,她感謝命運給了她一個十分充實的人生坐標,也感謝領導和同事們認同了她的勞動??墒牵煜り愂烂舻耐聜儏s被她的笑容感動了,因為大家還從她的笑容中讀出陳世敏對家庭的忠誠,對厄運的抗爭,對丈夫,對女兒的深深的愛。
奉獻這個家庭,是因為愛情的純潔和無私
真的,燦爛的笑容往往是在憂傷的淚水之后綻放的。
1997年,在事業上順風順水的陳世敏有了愛情的歸宿,也有了溫馨的家。丈夫譚慶平在縣農業銀行工作,他的博學,他的大度,他的敬業,還有他與妻子息息相通的心跳,都讓陳世敏覺得自已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可是,1997年夏季的一天,譚慶平突然呼吸困難,摔倒在上班的樓梯上。經檢查,他患有風濕性心臟病,而且已十分嚴重,必須立即施行手術。
丈夫的病倒,意味著家的傾斜。陳世敏驚恐了,她必須盡全力撐住它,因為她太愛丈夫了,太愛家了,一個人的真愛只有一次。在武漢同濟醫院,醫生們決定給譚慶平做“心臟瓣膜置換術”。通往手術室是一條長長的走廊,12個小時的手術,陳世敏在那個走廊里坐立不安。當手術結束,教授推開門的那一瞬間,陳世敏覺得那是教授幫她丈夫推開了逃離死亡的大門。
從武漢回到巴東,譚慶平享受到了孩子般的待遇。每到周末,他同妻子上街,還有些虛弱的身體就被妻子攙扶著;在菜市場里買一點小蔥或瘦肉,只不過兩斤重,陳世敏也搶著提在自已的手上。這種角色的倒置,讓街上的朋友看見了忍不住開譚慶平的玩笑,說譚慶平是在玩派,玩那種舊時闊家老爺的派。
以為是柳暗花明,卻不料在1999年底,丈夫的病情再次復發。那時,他們的女兒譚子伊剛三個月。陳世敏把嗷嗷待哺的女兒放在母親家里,陪丈夫赴武漢做第二次手術。
躺在病床上,譚慶平情緒十分低落,他對妻子說,“這個病,治愈的希望不大,我想放棄?!标愂烂袈牶螅瑴I水嘩嘩地流,她勸譚慶平千萬莫那樣想,如果放棄,就說明他是個沒有責任感的男人;如果放棄,那以后妻子何所依,女兒何所依?譚慶平聽罷,只使勁地點頭。
手術后,陳世敏夫婦回來了巴東,譚慶平住進了縣醫院進行術后治療。這時,院領導十分關注陳世敏丈夫的病情,給陳世敏打電話,讓她多照料一段時間,不要為工作操心。陳世敏卻覺得不行,因為已經為了丈夫的病工作耽誤得太多了。
第二天,陳世敏就到法院上班了。剛一上班,陳世敏就接手了一起離婚案。離婚的是一對老年再婚夫妻,婚史不長,但女方要求男方給她一筆生活補助費。通過反復查閱卷宗,陳世敏洞悉了那名女人的動機,它與法律有沖突,更與做人的標準不一致。陳世敏判決這件案子沒能遂那個女人的心愿。
閉庭后,那個女人無數次尾隨在陳世敏的身后,意在撒潑和蠻纏。陳世敏火了,她內心對這名女人的的同情和輕視再也無法掩蓋:“我們都是女人,女人要自尊,自愛和自強,你懂嗎?”
下班后,陳世敏趕到醫院照料譚慶平,她一邊給譚慶平喂湯,一邊把白天里判決的那個案子講給譚慶平聽。譚慶平聽了,也與妻子很有同感,他們覺得這個社會既要有法律作為堅強的屏障,還要有道德作為有力的支撐;如果只有法,沒有情,那世界就會變得格外冷漠。
2001年底,厄運又一次纏附,譚慶平的病再次復發。陳世敏陪又譚慶平去了武漢。在協和醫院,醫生報出了預測的醫療費用15萬元。當時,陳世敏身上只帶了向哥哥借來的兩萬塊現金。前兩次手術費加上藥費,已經花去了近二十萬元,不僅讓譚慶平單位支出了一大筆費用,也淘空了陳世敏他們小倆口的家底。為了省錢,陳世敏這些年一直是穿著法官的制服,她沒舍得買一次化妝品,沒舍得去燙一次頭發。
譚慶平獲悉了這一筆無法湊齊的費用,流著淚對妻子說:“我們回去吧,再治下去會把你和女兒連累得更苦的?!标愂烂魠s搖了搖頭,她要譚慶平在醫院住著,她回家找錢。
陳世敏一個人從武漢坐最便宜的客車,千里迢迢回到巴東,在親戚、朋友和同事家里,只要是能借的,她都借了,終于湊足了13萬塊錢。
天道酬“情”,譚慶平的第三次手術做得十分成功,他現在的心律已經非常正常,臉上流溢著健康的神色。他的生命,他們這個家,是陳世敏拚力從懸崖邊拉回來的。
慎用手中的權利,是因為法律是自已的唯一上司
丈夫的病康愈了,陳世敏又找回了春天。她回到了法院機關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逐個向關心她支持她的同事們和領導致謝,她說以后無以為謝,只有用勤奮的工作和同大家和睦相處來報答了。
領導和同事們都笑而不答,其實,大家心里倒反覺得要謝謝陳世敏,因為陳世敏對工作、對生活、對感情的態度給他們心靈上帶來了太多的啟迪。
管業務的副院長對陳世敏說:“好好準備一下吧,院里馬上要競聘審判長了,這是審判機制上的一次改革,你不能拉下?!?nbsp;
經過幾天時間的緊張準備,在審判長競聘的筆試的面試中,陳世敏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審判長。
當上了審判長,在外人眼里,法槌在握,有一言九鼎的權利,可是陳世敏一點這樣的感覺也沒有,因為,她手中的法槌是人民交給她的,她不敢糊涂官判糊涂案,法律,才是她的頂頭上司。
上任不久,一起人身損害賠償案擺到了陳世敏的面前。她打開卷宗,過細地閱讀案件的過程。案情并不復雜:一個集鎮上的建筑老板為了彰顯自已在那個小地盤的霸氣,居然為一件小事對一個外地務工人員大打出手,至使輕傷。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二天就要開庭了。夜暮降臨時,那個不曾謀面的建筑老板居然找到了陳世敏的住所。他一面說自已悔恨不已,一面又說不在意賠償那區區兩千元錢,只是耽心官司拂了自已在那一個小地盤的面子,還請陳法官高抬貴手。說罷,丟下一個信封就離去了。
這是什么話?陳世敏的法律思維和這個建筑老板的生活邏輯發生了根本沖突,難到有了錢,就可以胡作非為嗎?陳世敏又打開信封,發現里面是整整伍千元錢。陳世敏更氣了:他賬算錯了,錢,買不來法律的尊嚴,更換不去法官的正氣!盡管自已現在身負十幾萬元的債務。
第二天早晨開庭前,陳世敏把那個信封當著大家的面退給了那個被告。庭審時間不長,僅僅四十分鐘,當陳世敏宣布宣判結果時,原告和被告雙方都看到了正義的光芒。
2003年底,陳世敏接手了一件財產損害賠償案。原告某小學狀告當地村民向某侵占學校的操場而建了豬欄。在法庭上,書讀得少的向某沒有更多的辯白,只說那塊地一直是自家使用的,怎么忽然間成了侵占???
陳世敏反復對向某說,土地都是國家的,私人只有使用權,學校的規劃紅線圖上都清清楚楚的標明了,怎么是你的呢?再說,你家也有娃娃讀書,在學校的操場上建豬欄,不是讓娃娃受罪了嗎?
向某在陳世敏深入細致的工作下,表示愿意接受官司打輸的結果。
14年來,陳世敏所經歷的1400起案件無一錯判,而且由于她善調解,重說理,使判決案件的自動履行率達80%以上。
2004年初,縣法院經過認真考慮,決定讓陳世敏擔任茶店子人民法庭庭長。院領導找陳世敏談話:“茶店子法庭的條件是幾個鄉鎮法庭中最艱苦的,那里的民間糾紛多,老百姓都不富裕,而且還有幾個村是“艾患區”,艾滋病患者由于身體和心理的因素,事端和矛盾特多,所以法庭的擔子重些,你思想上得作個準備?!?p> 一說到病人,陳世敏就想到了丈夫譚慶平,她本能地有了一種同情,便對領導表態:“請領導放心,我答應去,而且保證把工作搞好?!?nbsp;
關愛身邊的百性,是因為不能丟棄良心
一到茶店子,法庭里來了個女庭長的消息就傳開了,老百姓的口吻中還有一絲戲謔:一個女的,能把那么多扯皮的事擺平?
上班第三天,陳世敏為就要開庭的一件民事糾紛案作準備,翻開卷宗,居然又是那個在縣法院接觸過的一名當事人叫田恒燦。正在這時,法庭樓下傳來了田恒燦的吵鬧聲:“我的案子是不是陳法官審?是她我就出庭,不是她我就不出庭!”原來,田恒燦知道了陳世敏調到了茶店子法庭,他特意趕來要陳世敏審自已的案子的。
陳世敏迅速跑到樓下笑臉相迎:“是我審啊,我審也是以法律為依據呢。”田恒燦對周圍看熱鬧的百姓說,“陳法官審的案子就是讓人心服。”
春雨連綿。三月的一個傍晚,法庭門前突然來了一位七旬老人,他要告兒子譚某不孝,讓他的生活沒有著落。這個老人住在綠蔥坡鎮肖家坪村,他是踏著春日的殘雪來到法庭的。陳世敏把老人請進辦公室細說緣由。老人敘述結束之后,陳世敏對他說明天她同法庭的同志一道去肖家坪村老人家里看看,一定把這個事解決好。她安排老人在法庭吃了飯,又找了一輛車專程送老人回去,臨上車時,陳世敏看到老人的一雙膠鞋已經破了,就悄悄地塞給老人50元錢。
第二天,陳世敏和法庭的其它幾位同志去了肖家坪,找到了老人的兒子。那個人承認沒有對父親盡孝,可是他說真是沒有辦法,他的妻子病了,兩個孩子在學校讀書,沒有能力每月給老人幾十元的生活費。陳世敏說,那你就把老人接到你家里同你們一道吃吧,他不會怪罪的。譚某耽心地說,“他脾氣古怪,怕接不來呢。”陳世敏又去做老人的工作,讓他跟兒子一起生活,兒子現在不寬裕,這樣節省些嘛。老人同意了。
陳世敏臨離開譚某的家時,譚某突然抱出兩只母雞說:“陳法官,父親講了您給了他錢的事,我沒有錢還您,請把這兩只雞收下吧?!标愂烂粢幌伦诱f不出話,心頭酸酸的,扭頭就上了車。
又是一起因贍養糾紛而起的案子。茶店子鎮下坪村一位李姓村民拒不履行贍養父親的義務,法庭只得去強制執行。沒想到去執行時李姓村民及其妻子還對法官惡意謾罵,阻撓公務。陳世敏依法拘留了李姓村民夫婦。警車呼嘯而去,陳世敏這才發現李姓村民的一個九歲的姑娘獨自佇立在路口,十分孤寂。
陳世敏心痛了,孩子是沒有過錯的,她父母親都離開了家,這半個月孩子怎么過啊。陳世敏這時想到了兩次陪譚慶平去武漢做手術的日子,幾個月的時間,女兒譚子伊也離開了爸爸和媽媽,跟著外婆無奈地呆在家里,她幼小的心靈肯定忍受了不少孤寂。于是,陳世敏急忙找到小女孩的鄰居,請他們照料她的生活。第二天,陳世敏來專程去了小姑娘讀書的學校,請老師特別關照那個孩子。
在平常的糾紛案子中,來自三坪片的三個村特別多。三坪,是“艾患區”,那里老百姓,對“艾患區”這幾個字,違寞如深;而病患者更是忍受著身體疾病和心理壓抑的雙重壓力。以前,由于沒有一個科學的導向,三坪同外界人們的溝通少了些,因而民間糾紛積壓得相對多一些。陳世敏組織法庭的同志學習關于艾滋病的科學常識,要同志們關愛“艾患者”,處理他們的案件再也不能因懼怕心理而拖延。
2005年的秋天,陳世敏率法庭的四個同志一起來到了三坪,這是法庭的同志第四次集體來三坪解決老百姓的糾紛了。這次,他們四位法官胸前都還佩帶著象征關愛“艾患者”的紅絲帶。四位法官,對“艾患者”特別親切,他們一家一家地訪,一家一家地坐,還接過了“艾患者”給他們敬上的茶水。陳世敏邊喝茶邊同他們聊天,說病一點也不可怕,現在的醫學發展太快了,還舉例說自已的丈夫原來是心臟病,現在就治好了,沒什么了不起啊。
來到最后一位患者的家里。這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他的病情已經進入晚期,形容瘦削。老人對陳世敏說,得了那個病固然遺憾,但慶幸遇見了陳法官,因為陳法官徹底解決了他同鄰居的土地糾紛。他說他的生命也許會很快終止,但他的兒子和孫子就不會再為那件事操心了。他抻出手撫摸法官們胸前佩帶的紅絲帶,那火一樣的顏色,溫暖了老人的心。
老人走到門前的小山上,親手采摘了一束杜鵑花,執意送給陳世敏,他說,這束杜鵑花,權當老百姓對法官們的深深祝福和敬意。
編輯:李國清
文章出處:巴東縣人民法院